浏览位置:人民消费网 > 资讯

“碳路者”访谈探寻绿色密码 宁陕农业林业和水利局擘画生态蓝图

日期:2025-08-12 14:23   阅读量:7744   内容来源:网络   会员投稿

“碳路者”访谈探寻绿色密码 宁陕农业林业和水利局擘画生态蓝图

——西安石油大学“碳路者”社会实践团对话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

为深化对林业碳汇政策实践的认知,助力乡村绿色转型,近日,西安石油大学“碳路者”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,与副局长胡老师及助手潘老师展开深度访谈。此次对话聚焦林业碳汇发展现状、挑战与未来规划,为实践团后续推进渔湾村生态建设提供了专业指导,更彰显了政校联动共促“双碳”战略落地的积极探索

(图1.“碳路者”实践团于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合照)

7月3日上午,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副局长胡老师与助手潘老师对“碳路者”实践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,不仅提前沟通确定访谈时间与地点,更精心准备了林业碳汇相关的政策文件、数据资料及地方实践案例,其对生态工作的热忱与责任心令团队成员深受触动。

访谈伊始,潘老师以“清晰简明、沉稳耐心”的风格,系统讲解了林业碳汇的核心内涵。从定义与发展历程来看,林业碳汇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低碳发展项目,旨在通过植树造林、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二氧化碳,兼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价值;在政策层面,国家近年来持续出台配套文件,推动碳汇交易机制逐步完善;就宁陕县本地而言,已在森林资源管护、碳汇项目试点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,部分村民通过参与造林、护林工作实现增收。

潘老师特别强调,林业碳汇的发展绝非单一的生态工程,而是“低碳建设与经济提升的双线并行”。目前,宁陕县通过林业碳汇项目,不仅提升了森林覆盖率,更带动了种苗培育、林地维护等关联产业发展,但在技术应用、资金保障及政策落地等方面仍面临现实挑战,亟待多方协同破解。

在与胡老师的互动交流中,实践团成员围绕林业碳汇的核心问题展开提问,胡老师结合自身调研经验,给出了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解答。

(图2.实践团队与政府人员深入访谈交流)

谈及林业碳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胡老师指出,其核心在于实现“绿色森林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”。他以“林业碳票制度”“碳汇质押融资”等创新模式为例,说明碳汇交易已在部分地区试点成功并产生经济价值。但他同时坦言,我国地域辽阔,南北地势、气候差异显著,南方成熟模式难以直接复制到北方。“我曾走访浙江、福建、广西等地,发现当地因地形平坦、技术成熟,碳汇项目推进顺利,但在北方山区,如何因地制宜制定政策、提升检测能力,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。”

技术层面的瓶颈同样突出。胡老师提到,当前林业碳汇面临“计量检测体系精度不足、数据可信度与核查成本高”等问题,“一棵树一年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?一片林地的碳汇量如何精准核算?这些都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撑,也需要更多科研投入和政策倾斜。”

在市场与机制层面,挑战同样不容忽视。胡老师分析道,碳汇市场存在流动性不足、价格波动大的问题,且项目开发门槛高,中小主体难以参与;金融工具创新滞后、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,也制约着碳汇经济价值的释放。“客观来说,林业碳汇作为新兴项目,成熟度和综合收益目前确实不及风能、水能开发,对村民收入的提升作用相对有限。但国家对生态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投入会稳步增加,这些问题终将在实践中逐步解决。”

针对实践团提出的“林业碳汇是否涵盖农副产品等领域”的问题,胡老师解释道,目前林下菌等农副产品的碳汇开发受限于技术、规模等因素,暂未形成大规模经济效应,但林业碳汇的范畴远不止于此。“生态旅游、生态采摘、生态养殖,甚至生态保护中的规划管理工作,只要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项目,都属于林业碳汇体系。”这一解读为实践团在渔湾村探索“碳汇+”融合模式提供了新思路。

(图3.“碳路者”实践团全体成员与胡老师、潘老师合影留念)

访谈尾声,“碳路者”实践团全体成员与胡老师、潘老师合影留念,并向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表达诚挚感谢。为支持实践团的调研工作,在胡老师的建议与协助下,团队还获得了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出具的盖章证明,为后续推进渔湾村碳汇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实践团负责人表示,此次与农业林业和水利局的深度对话,让团队对林业碳汇的政策背景、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渔湾村的具体实践中,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造林方案,协助推进碳汇项目可行性研究,让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。”

在政校协同、干群同心的合力下,一幅生态优美、产业兴旺、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,正在宁陕县的青山绿水间缓缓铺展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