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态系统中,植物通过不同的生态位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、相互依存的结构。
比如,森林中心地带的高大红杉,适应力强的中层橡树,为小型动物提供多样“食宿”的矮灌木层,以及覆盖森林地面的地被植物......
同样地,在金融领域,各类银行机构也依据其功能和定位,构建了一个稳定而多元的金融生态系统。国有银行如红杉,坚固支撑系统;股份制银行似橡树,带来活力与多样性;城农商行如同灌木,灌溉地方经济;数字银行则像地被植物,填补服务空白、保障生态完整。
近年来,数字银行正以独特的生存策略和发展路径,在金融领域中发挥着“补位”和“探索”的角色,通过科技创新扩大业内服务边际,推动着金融生态的完善和进步。
如果用资产规模衡量,在国内430万亿元的银行业总资产中,一众数字银行加在一起的规模,还不如国有大行们的零头,但一个事物的影响,从来不是只看它的体量,数字银行在金融创新和市场补位方面,所发挥的作用,远远超过了他们资产规模所占的份额。
回首数字银行发展的十年,从第一批民营银行微众、网商出现,到首批国资背景的银行入局,如百信银行、邮惠万家等,数字银行逐渐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以百信银行为例,作为第一家国有控股的数字银行,承载着探索金融科技创新、服务实体经济、促进普惠金融的使命。自成立以来,百信银行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边界,通过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,为用户提供个性化、智能化的金融解决方案。
01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
金融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。
去年底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,金融行业要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,要书写包括数字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,也强调要“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、人民性”,金融功能性被放在了比盈利性更重要的位置。
要想让金融服务提质增效,数字金融是银行业一道必答题,也是数字银行的首要课题。
从宏观角度看银行业的发展,商业银行已从1.0传统人工网点时代迈向4.0开放、智能的数字化时代。4.0时代面对是Z世代是数字原生的客群,金融生活数字孪生到了数字世界,银行的服务必然走进数字化的场景。
据《全球数字银行发展与创新趋势报告》,截止到2023年末,全球累计成立的数字银行已有235家,而更广泛的提供数字化银行服务的机构数量则早已超过300家。开放的数字银行也就成为了银行数字化的必然形态。个性化的需求、线上化的服务、海量的数据,必然要求银行的生产力从人工走向模型,从人工决策走向智能决策,进而提升运营效率。因此,要打破封闭的金融体系,要走向生态,走开放银行的路径,进而形成联合的、增量的价值创造,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。
近年来,我国大力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,取得明显成效,发展出数字货币、数字支付、数字信贷、数字证券、数字保险、数字理财等业态,移动支付、数字信贷等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。2023年,我国数字金融市场规模达41.7万亿元,占全球数字金融市场规模的15.6%,位列全球第一位。成绩的取得,与数字银行们的探索密不可分,其在服务普惠群体方面,数字银行更有天生的优势。线上申请贷款、一秒钟资金到账,零人工干预……数字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贷款模式,既便利了客户,也启发了同业,使得普惠金融真正做到了既普又惠。
2023年1至8月,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.8%,较2017年累计下降3.1个百分点。数字金融的发展,加速了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,存款、取款、支付更加方便、快捷。数字银行为普惠小微群体提供小额、便利、费率合理的产品和服务,帮助小微企业获得更有效的金融支持,能够触达传统银行体系未能覆盖的人群。
尤其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数字银行,更是肩负着数字银行创新试点的使命。例如,中信银行和百度联合发起设立的百信银行,背靠中信银行,在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,肩负着为银行业拓展数字化运营模式的使命。同时,国有银行的控股背书,也让客户在存款和贷款时更加放心。他们和其他的国内数字银行从业者们一道,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,将中国的金融服务带入了未至之境。
02银行业的“补位者”和“探索者”
在中国的众多商业银行中,数字银行有其特殊的角色和定位。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:“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,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”,首先强调了金融机构要“准确定位,坚守主责主业”:立足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,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5篇大文章。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做优做强,提升综合服务水平,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。中小金融机构要减量提质、优化布局,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。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强化职能定位,聚焦服务国家战略,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、干不好的业务。保险、信托、理财、证券等金融机构要专注主业,规范发展。不久前,香港金管局宣布,将尽快落实“虚拟银行”易名为“数字银行”。为什么易名?数字银行与国际趋势接轨,突出了金融科技在银行服务中的应用,并与传统银行的数码服务区别开来,强调了数字银行以科技为导向的初衷。对于数字银行来说,“主责主业”虽然也一定有服务实体经济,但是他们更多是对传统银行服务体系的补充,同时肩负对新型服务模式的探索的任务。比如,百信银行就肩负国家金融科技创新试验田的使命。
首先,数字银行填补了大型银行服务不到的空白区域。大型的传统银行主要服务于是大型企业、重点项目和个人客户,它们通常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广泛的服务网络,从而户均贷款额度相对更高,满足大规模的融资需求。在这之下,一些小微群体的需求就不容易被看到和满足。而数字银行的目标,就是捕捉到这些需求。数字银行主要聚焦于传统银行难以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,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优势,向他们提供更加灵活、便捷的金融服务,更符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。其次,数字银行又为传统银行探索出了数字化服务的路径。当今银行业面对的是Z世代数字原生的客群,金融场景从传统的线下孪生到了数字世界,客户走近线下网点的意愿越来越弱。因此银行业的服务必须搭建数字化的场景,生产力要从人工走向模型。数字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7*24小时的在线服务,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用户只需通过手机等智能设备,即可快速完成开户、转账、理财等金融交易,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。数字银行从一开始就采用先进的技术架构,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科技工具的傍身,使得数字银行必定要承担起为银行业探索数字化门路的角色。在这个过程中,数字银行是“数字基础设施”和“数字金融解决方案”的提供商,他们探索出的模式和道路,又可以为行业所用。此外,数字银行无需设立大量实体网点,减少了租金、人力等运营成本。据统计,数字银行的运营成本仅为传统银行的20%左右。发挥“补位者”和“探索者”的作用,这是数字银行的准确定位,也是行业的集体共识
03.数字银行的实践探索
“海量用户-极低成本-极致体验”是银行在数字普惠发展中的追求的目标。数字银行通过金融科技,完成了艰难的跨越。
在数字金融这个领域,多家银行已经成果显著。
有如国资控股的百信银行、邮惠万家,也有民营的微众银行、网商银行等等,它们各具经营特色,推出多种多样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,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
比如,百信银行作为首家全云端数字银行,针对新市民等群体,推出“好会花”小额信贷、“百兴贷”线上经营贷和“百票贴”票据服务等多元化金融需求,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已累计服务超5370万用户;邮惠万家致力于打造轻型智慧银行,重点构建了场景金融、普惠信贷、大众财富和数字乡村等四大业务平台;微众银行创新推出的“微粒贷”、“微业贷”,覆盖了包括个体工商户、小微企业、新蓝领及年轻白领等多层次群体;网商银行的卫星遥感信贷技术“大山雀”和数字供应链金融“大雁系统”,为小微经营者提供数字信贷......
它们的实践都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十年磨一剑。历经近十年的发展,依托数字化优势,我国数字银行的发展可谓成果斐然。但未至之境仍然广阔。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,数字银行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数字经济的各个领域,形成更加丰富和完善的数字金融生态。特别是在“生态位”布局上,数字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多元商业生态的合作,推动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。例如,通过与电商、社交、游戏等数字平台的联动,数字银行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,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与服务,还能借助平台流量优势,实现用户触达与市场拓展的双重提升。可以预期的是,数字银行将会继续保持“探索者”和“补位者”的姿态,在属于自己的“生态位”上,向下扎根,向上开花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